很喜歡蔡健雅的〈進化論〉,歌詞最後一句:「學會認真,學會忠誠,適者才能生存,懂得永恆,得要我們,進化成更好的人。」雖然描述的是戀愛的微妙變化,用來呈現一個人、一座城市的成長,倒也蠻適切的。

想起我跟好友Sasha總是互勉,期許彼此都能進化成更好的(女)人。(笑 )

話說回來,特別喜歡訪問初出茅廬的新作家,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那份涉世未深的認真可愛(沒有因為接受太多媒體採訪,反射性說出千篇一律的答案),想要表現專業,面對麥克風又有點手足無措的樣子。

感受「變化」,是件有趣的事。有些作者出了第一本書,撐不過市場的考驗,如泡沫般消失隱遁了。也有作者,累積足夠的實力,恰好也趕上社會的需求潮流,初試啼聲就獲得成功,進一步趁勝追擊,開枝散葉地經營個人品牌,經過一段時間,重新看這個人及他的作品,會發現有點不同,作家吳東龍與他的《設計東京2.0》,屬於後者。

吳東龍,近兩年設計類書籍的年輕黑馬,兩年前出版第一本書《設計東京》大受好評,特殊開展的書衣地圖設計令人驚豔,因此獲得不少設計獎項。在台灣文創產業剛受矚目的環境下,一般人對深度美學之旅產生需求及興趣,走到任何一家書店都能看到這本書「陰魂不散」突然出現在平台上,有時79折,有時85折,幾乎都在頗搶眼的位置,去年還發行了簡體字版,拋出一顆美學種子在對岸靜待發芽。

跟東龍結識有段小插曲,當初不知為何,忽略書上標明作者的出生年次,光看姓名,以為即將訪問一位中年歐吉桑(不時還會聯想熱水器或是家電等用品),結果走進一名長相斯文的年輕人,與原先期待強烈反差之下,他的出現竟有種微風吹過的清新感,讓人憶起大學時光,新同學轉到班上,笑容靦腆向大家問好。

 

 

吳東龍自稱是個「慢熟」的人,而我的專業則是要快速跟來賓混熟。當然其中有「磁場相合」問題,有些來賓踏出錄音室,從此斷了聯繫;也有來賓一來一往很有話聊,我們就這樣慢慢熟識起來,這又是一種人際關係的進化過程。

 

很快地就發現看似溫和的東龍,對設計極度狂熱,對品質有潔癖般的要求,always都在工作ing,最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就是:「我最討厭浪費時間了!」害我每次看日劇的時候莫名浮現罪惡感,想說是不是該去寫個稿或做點有意義的事。瀏覽他豐富有條理的部落格,我的資訊焦慮症狀更加嚴重。

 

根據科學研究,每個人一天之中會冒出無數的創意點子,但真正能整合出可行方案,實踐到底的並不多,吳東龍則完全符合土象星座的腳踏實地,有想法也有毅力執行出漂亮的成果。他的兩本《設計東京》系列,共整理出兩百多間東京設計景點/美術館/建築,從中可看出他的美學品味。惠子說:「出版這種書很好賺啊,不就是資訊集結嘛!」此言有欠公允,曾與某旅遊作者聊起,當他要寫《開始在某某國家自助旅行》這類工具書時,為了蒐集最詳細的資訊,往往耗盡美好的旅遊心情,寫這類旅遊/設計導引書是比外人想像辛苦的。

  

 

一本書從發想到完成,作者實地走訪,抽絲剝繭,過程並不容易。然而大部份作者只要文稿交出去就能鬆口氣,等待幾個月後,收成美編排版印好的新書。吳東龍卻凡事親力親為,除了他家沒有開印刷廠之外,舉凡蒐集資料、採訪撰文、攝影修圖,到後續書籍編排、校對、書店及網路文宣設計、行銷策略、媒體宣傳,全一手包辦了。我如果是老闆,一定高薪延攬他,一人當十人用,太划算了,不過我應該請不起就是了!

 

在《設計東京2.0》中,他更加考究紙質與色彩之間的關係,用Design Mall的概念,帶領讀者走進東京。在一本小書裡,設計了無數小icon,每個小圖都有涵意,就算仔細讀十次可能還會有新發現!讓我想起幾米在畫《地下鐵》時,好似得了「」,每塊磁磚非得要畫上不同色彩,光想像就覺得好辛苦,創作者卻樂在其中。

 

認真的作者,不一定能成就暢銷的好作品,但好作品一定要擁有作者無比的專業與熱情。

 

「別太能幹,你快把我們的飯碗都搶走了。」我常對他這麼說。當外界讀者尊稱他為”設計達人”或”吳老師”,我懷疑他的星盤組合,除了龜毛的處女座、愛美的天秤座,還有童心未泯的牡羊座,因為他的好奇心,無所不在。

 

「為什麼王建民拍廣告,臉上只有一種表情。」叮咚,他丟出一個疑問。ㄜ因為對鏡頭演戲不是他的專長吧?

 

「可是他投球表情就很自然啊?」ㄜ那是因為棒球就是他熟悉的領域啊!

 

「請問歌要怎麼樣串才好聽?」ㄜ設計師問這幹嘛?該不會打算撈過界來主持廣播節目吧?

 

「請問Restaurant Francais法文翻成中文是什麼意思?」ㄜ就是法國餐廳的意思啊!寫東京為什麼需要問法文字義?我猜是日本人很喜歡法國文化,不少店是以法文命名。他的問題包羅萬象,廣到太平洋,每每引起我的好奇,忍不住轉身翻出積了一層灰的法漢字典,琢磨出一個適切的答案給他。連每家店名都窮究背後的品牌意義,這就是達人該有的精神。這樣費心寫書,太對得起讀者了。

 

 

在《設計東京2.0》進入最後瘋狂收尾階段,他變本加厲提出各種對事物、生活或工作的想法,妨礙我觀賞最心愛的【X檔案】影集,一不小心就錯過Mulder & Scully探員追逐外星人及神祕事件。有這樣的朋友很不錯,雖然最後常演變到亂哈拉的狀態,但創意就是在你拋我接之中激盪出來的,而且,當作者寫書快瘋掉時,陪他們聊天解悶,也算是另類的「做功德」或「積陰德」吧?

 

對於喜歡「故事」的我來說,《設計東京2.0》依然稍嫌理性,豐富且龐大的景點資訊對於暫時無法出國旅行的我,簡直是「看得到,吃不到」的酷刑,但翻閱過程令人愉悅,配圖色彩讓人彷彿置身節奏明快的東京城市,字距及排版視覺比前一本更加舒服,隨著東京不斷進化成長,作者的編書功力及設計觀點也不斷進化中。

 

閱讀,旅行,好友,生活,思考,大家就是這麼一步一步,進化成更好的人

 

 

 

 《設計東京2.0》詳細介紹→這裡

  月琪專訪吳東龍→這裡

  本文圖片皆由吳東龍提供,轉載請徵求作者同意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潘月琪(Mia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